水元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多大?一位英國作家這樣解讀
提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文化學者陳曉卿曾以食物做了生動的舉例:“人類在一萬年前馴服了小麥開始農耕,在小麥的東西傳播中,往西遇到的是火,于是變成了披薩、面包、烤餅,往東遇到的是水,變成了饅頭、面條?!辈还馐鞘澄?,在大眾熟知的東西兩方的文化層面,西方以強烈極致為核心,東方則以追求兼并包容為內核,在彼此的歷史中都能看到火與水的元素對彼此造成的影響。
水元素在中國的發展中關系到文化、政治、經濟、軍事等方方面面,甚至這個元素深深地融入進了中華文明之中。我們很難想象沒有水的啟發,是否會有兼并包容的思想,是否會有陰陽兩極的哲學思考,是否會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政治理念。水是中華文化中的關鍵角色,并不是認識到了水我們就能夠了解中華文化,而是當我們理解了中華文化與水的聯系,我們才不會覺得它陌生、模糊、難以理解。
英國著名科學與科普作家菲利普·鮑爾以水作為了解中國文化的元素,用《水:中國文化的地理密碼》這樣一本書向讀者解釋水元素在現實與虛擬層面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正是深度解析水的自然因素,作者才會在中國文化中得出人們對于水的運用與隱喻。水變化多端,可以被派作任何用途。既可以狂野猛烈,又可以平靜清澈;既可以匯集淤塞,又可以自由流動;既可以透明如鏡,又可以渾濁污穢。中國人喜歡對現實進行思考,水多變的本性,且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水才會成為中國人思考的介質。
當水被賦予美德時,對水的控制便是道德的掌控。水流的路線也被賦予了正道的意義,一條支流如何流入大海,一條大河如何匯聚成江海,這些自然的意義被延伸至中國的社會規范中,水流匯入正道的行為也融入中國人的道德倫理中。在儒家文化中,水的多變性成為一種隱性的擔憂,但同時水的純潔與活力也被儒家廣泛接受,儒家思想認為人的本性為善,后期的引導、教育至關重要,就像水一樣,本身是純潔清澈的,一旦混入了污濁與雜質才會導致污染,儒家的使命則是清除雜質,引導控制水的純潔。
另一方面,水雖然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但水的穩定性卻是被人們廣泛接受的,持久且永恒的穩定,在最低的水平面保持著平靜,是水的優良品質,人們通過這一象征尋找到穩定的道德與最低的包容,被動在中國文化中也意味著一種優越的道德和美好品質。在西方文化中這種靜態、被動的美往往賦予女性,但中國文化中水的品質在道家的理解中,由女性的陰性表達擴散到整個社會中。水的天性雖然是被動,但是它的內涵卻是積極的。水的適應性強,柔弱易順從,總是在尋找阻礙最少的路徑,所以它幾乎是永遠不能被打敗的?;饾矞缌?,也就沒了,這催生出西方文化中很多對于火種爭奪的故事。而水則難以被消滅,即使用旺火將水全部蒸發,但之后水氣還會凝結成云最終落回來。因此水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以成為最堅硬、最難熔化的物質。既順從又保持平穩的能力,道家從中孕育出“無為”的思想。
我們會發現對于水流的控制、路線的引導與儒家倡導的道德規范相關聯,而對于水特性的深思則又與道家思想高度關聯。水的多變性與穩定性這兩種特質則成為中國千年以來思想的主旋律,歷代政權和社會波動總是在兩者之間來回交替,互相融合影響。
水在文化上成為中國人的思考對象,現實層面水還成為了歷代統治者格外重視的政治因素。在中國上古時期就有因洪水而引發的政治行為,大禹通過治水,形成了巨大的政治資本,為日后的權力交接奠定了基礎。后世歷代政權對于水的治理也格外重視,水路的引導與控制可以塑造出河運帶來的繁榮,而對水的失控也會引發重大的政治動蕩。而且對于水的治理在中國的政治文明中成為了古代政治合理性的一項因素。古代水災等天災與政治緊密相連,天人感應是儒家倫理中的重要因素,災難不光挑戰著人類的生存能力,還挑戰著古代政權的合法性。
對于水流的控制,除了道德意義上的引導以外,在現實層面則是關系到人們的生存,合理利用水利能夠大大促進農業生產。大型水利工程必須有極強的統治力極強作為依靠,讓各個階層的人放棄階層利益,去奔著大目標而付出、奉獻。這是相當冒險的舉措,即使古代中國強盛的大一統王朝也不敢輕易改動水利工程,勞民傷財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一旦失敗很可能導致政權不穩,隋代的運河就是范例,在當時引起了民怨卻造福了后世。所以我們看到了歷代統治者對于水患的重視,以及漫長且持久的水事維護狀態,中國人在與水的斗爭中,逐漸變成與水共存的狀態,統治者非常清楚自己無法徹底治理水患,只能去深入了解水的特性并加以利用,由水帶來的政治啟發,同時也形成統治階級的政治智慧。古代中國的政治并非一團熱火、你死我活,反而是矛盾中藏著合作,沒有永遠的敵人,在不同目標下必須要靈活變通,這與水的特質息息相關,也是人們在與水的斗爭中得到的智慧。
《水:中國文化的地理密碼》以水作為溝通中國文化的介質,似乎解開了中國文化的奧秘。對于皇帝和人民而言,水過多或過少,都會引起針鋒相對的矛盾。對于中國人的思想而言,水的多變性與穩定性本身就是一體兩面的矛盾,但這種矛盾卻大大地激發了中國人的思考,成為哲學思想和藝術表達的隱喻。水元素的特質已經深刻地融入進中國的文化中,當中國人身處山水之間,那種無以言說的感覺,正是來自這種骨子里對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