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夏至:夏至有雨 倉里有米
三夏農耕忙 肖本祥 攝
每到公歷6月22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早在公元前7世紀,也就是西周末年,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在清代陳希齡的《恪遵憲度抄本》中提到:“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毕闹吝@天,太陽運行到最北,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北半球的“極至”,北半球一年中這一天的白晝最長。過了夏至日,太陽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增長。
夏至三候,分別是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其中,所謂鹿角解,是每年一到夏至節氣時,鹿角就會出現脫落的現象。蜩始鳴的“蜩”,是蟬的意思,指一到農歷五月,天氣開始炎熱,就會出現蟬的叫聲。有人認為,“半夏生”指夏至時節正是草藥半夏生長的旺盛期。
夏至后,全國普遍進入炎熱的季節。較高的氣溫與充足的光照使得水稻等夏作物生長十分旺盛,同時,農作物對水肥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這時,東北、西北的冬小麥開始全面收割;長江流域則處于梅雨期,氣溫高、雨水充沛,為農作物生長創造一個水熱同季的有利環境。雙季早稻則處于成熟時期,雙季晚稻即將栽秧。
由于夏至時,農業生產進入關鍵環節,產生了很多與水有關的農諺。例如,“稻谷要喝夏至水”“夏至不雨天要旱”“夏至有雨,倉里有米”“夏至雨點值千金”“夏至有了雨,好比秀才中了舉”“夏至有雨應秋早”“夏至無雨三伏熱,處暑難得十日陰”。
古人也把夏至稱為“夏節”,人們舉行各種活動以盡“敬節”之意。周代夏至祭神,旨在清除癘疫、荒年與饑餓?!妒酚洝し舛U書》中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痹谒未?,夏至日百官放假3天,回家與親人團聚。
各地夏至食俗雖有差異,但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都有的習俗。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因為夏至日后收獲了新麥,所以夏至食面有嘗新的意思。夏至面的做法比較講究,不是平常所吃的熱湯面,而是過水面。古時候,人們把手搟面煮熟后直接撈入盛井水的盆中,等面冷卻后,撈入碗中,澆上事先做好的鹵汁和小菜。在炎熱的夏天吃清涼的過水面,有提醒大家注意防暑降溫的用意。另外,民間用細長的面條比擬夏至的白晝時間長。
夏至節氣中,一些地方還要舉行分龍節。分龍節也稱“分龍日”。相傳,這天是天上的小龍去各自管轄區域發號施令的日子。此后,天上水龍分片行雨,故有“夏雨隔片田”的俗諺。分龍節的時間在各地有所不同。在湖南、福建等地,是以夏至后的辰日為分龍日。在江蘇、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多以農歷五月二十日為分龍節。地區不同,節日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人們或祈雨、或跳儺舞、或唱戲拜龍王,都與雨水有關。